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去年,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49.84亿吨,同比增长4.4%。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推动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健全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政策。
水路货运发送量85.54亿吨,同比增长3.8%。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截至今年6月,两项工具余额分别为4530亿元、2459亿元。保有量超162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1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重点领域方面,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目前的91.2%。
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方面,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税费优惠政策,202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环保相关资金1.78万亿元。三年来,全国已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过5.2亿千瓦。建立重大工业项目定期调度服务机制,坚持一月一调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困难问题。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昭通市重点产业链培育三年行动》,由市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落实七个一(一个产业链、一名链长、一个工作专班、一个细化方案、一个配套政策、一个招商团队、一个考核机制)制度,围绕重点产业链发展布局,建立产业链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库,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强化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探索建立投资项目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制度和审批制度,采取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协调服务机制,全程跟踪服务,定期召开协调会,着力解决要素保障难题。完善政策扶持、责任考核、目标倒逼、督查督办等工作措施,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云南水富智能科技园生产车间。
推动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加强项目谋划。今年计划新开工能源外工业项目102个,现已开工59个(其中55个项目已纳统)。
投资是反映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标。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和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注重顶层设计推动集群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以合盛硅业、旗滨玻璃为龙头,绿色硅全产业链项目稳步推进。
着力构建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化工及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打造昭阳经开区千亿级的总体工业发展架构,出台《关于加快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研究出台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化工及新材料3个千亿级三年行动方案和支持昭阳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抓工业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今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工业投资169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双过半。新兴产业从无到有,2022年实现产值12.76亿元,同比增长257%。为企业引进高层次硕博人才32名,新建专家工作室4个,培育本土人才100余名。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确保企业技术改进、产能提升、能耗降低、补齐短板取得实质性进展。2022年以来,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62.6亿元。
旗滨光伏项目、合盛水电硅等大项目进展顺利,与云天化、上海友升等大企业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云铝海鑫实现产值110亿元,成为昭通第一家产值过百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其中,能源外工业投资预计完成86.3亿元,同比增长76.3%,增速全省第一。
全市6个省级产业园区新建绿美园区点位35个,计划投资3338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992万元,完成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新植树2.4万株。抓实园区建设夯实发展平台——加快机制改革。2023年预计能源外工业投资将首次超过能源投资,这也标志着我市工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实现38户工业企业升级纳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88户。党的二十大以来,昭通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目标,持续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在全市掀起大干工业的热潮,工业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2022年以来,水富云天化被评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和省级节水标杆企业,云铝海鑫被评为省级节水标杆企业,昆钢嘉华、昭通安通2家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合格企业验收,华新水泥、昆钢嘉华创建为省级绿色工厂。
目前,全市6个省级开发区已完成总规批复,入园企业达321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99户。加强工业节能监察,促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污、降碳。
结合产、城、人三篇文章,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围绕二产谋划储备了3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238个,总投资4669亿元,已完成投资2219.3亿元,剩余投资2449.7亿元。工业企业达3518户、占企业总数的7.4%。
昭通市深入开展千名领导挂千企、当好暖心‘店小二十万干部走基层、下沉一线办实事三进市场主体等主题活动,领导干部深入企业送政策、听意见、解难题,以店小二精神、保姆式服务企业纾困解难,政商关系更加紧密,人才服务全面加强,惠企政策精准有力。党的二十大以来,围绕重点产业链招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与云天化集团、杜氏集团、贵酒集团、上海友升等企业成功签约,签约工业项目投资近800亿元,今年上半年市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140亿元。
云南能投威信能源有限公司车间一角。站在新起点,向着新目标,昭通构建高质量的工业产业体系,以更坚实的脚步接续奋斗,奏响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强音。组织企业申报云南省绿色制造奖补资金,不断提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能力和水平,推动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创建,加快绿美园区建设。加快园区总规修编,围绕园区总体规划,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专债资金支持园区发展,今年已到位12.8亿元,推动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如今,放眼昭通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绿色硅铝、新能源电池、新型建材……一个个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催生新动能,形成新业态,昭通步履稳健地迈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动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持续挖掘工业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以云铝海鑫为龙头,绿色铝产业链延链工作取得新成效,以云南中晟、云南锂宸等企业为龙头,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势头强劲。
202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997.8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757.8亿元,工业占GDP比重达25.2%,居全省第5位。2022年以来,昭通市1211名干部挂联1985户企业,送政策解难题2778个,为企业退、减、降、缓税费99.13亿元。
擦亮绿色底色提升发展质量——推动产业升级。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出台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从园区领导体制、管理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及放权赋能等方面推动园区改革。合盛水电硅项目、旗滨光伏项目两个重大项目预计下半年投产,8个新能源电池材料及配套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上海友升项目、赤水源酒产业科技示范园项目、镇雄磷基新材料项目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增长引擎,是提高经济水平的必由之路。
坚持以项目建设壮大实体经济,增强工业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组织企业申报云南省绿色制造奖补资金,不断提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能力和水平,推动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创建,加快绿美园区建设。
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和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工业企业达3518户、占企业总数的7.4%。
推动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持续挖掘工业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确保企业技术改进、产能提升、能耗降低、补齐短板取得实质性进展。